年3月16日0时至24时,广州市新增4例本土确诊病例(轻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例。
随着病毒的变化,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因为奥密克戎株致病力有所减弱,目前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对此,日前新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版诊疗方案新增了分类收治措施:轻型病医院治疗!
详细情况如何
新方案还做出哪些调整
快跟科博士一起来了解
3月15日,《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下称《新方案》)发布,距离第八版诊疗方案发布时隔近一年,《新方案》基于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修订的内容包括:病例实施分类收治,其中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放宽了出院标准,加入两个抗病毒新药等。
通知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截图
下面的新旧版本对比
帮你快速了解修订会对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1
提早发现病例抗原检测怎么用?
相较于年4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修订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在用核酸检测发现病例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原检测的方法。
这样可以方便更多人尽早进行检测
更及时发现病例
提高了疑似病例的诊断效率
第九版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或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期间单人单间隔离。
第八版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应当立即进行单人单间隔离治疗,院内专家会诊或主诊医师会使,仍考虑疑似病例,采集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在确保转运安全前提下立即将医院。
新版增加了早期发现疑似病例的方法,但确诊病例的标准仍为疑似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者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
另外,新版诊疗方案删减了排除疑似病例的抗体检测环节,提高了排除的效率:
第九版
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第八版
疑似病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2
新型变异株奥密克戎危险吗?
新版诊疗方案与上一版本时隔一年,这期间新冠病毒的流行株发生了改变,也因此导致病毒传播和感染者的表现出现变化。
经过专家对变异株特点的研究和分析,新版增加了对于奥密克戎株的描述:
第九版
与其他病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也会发生变异,某些变异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目前奥密克戎(Omicron)株感染病例已取代德尔塔(Delta)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奥密克戎株传播力强于德尔塔株,致病力有所减弱。
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奥密克戎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
分类治疗轻型病例无须住院
因为奥密克戎株致病力有所减弱,目前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所以新版诊疗方案新增了分类收治措施,轻型病医院治疗:
第九版
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医院治疗。
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医院集中治疗。
第八版
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
国家卫健委这次根据奥密克戎病毒的特点来调整诊疗方案,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以及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相信新的诊疗方案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而且及时的作用。
对轻症患者治疗方案的转变主要有两点依据:
●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奥密克戎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这两点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和数据支撑。
例如,香港特区政府对第五波疫情中的名去世患者分析发现:
●有89%的死亡案例是未完成疫苗接种的;
●绝大多数是存在高风险因素的(如高龄)。
对于大多数没有基础疾病、且接种了疫苗的青壮年,可能只是像感冒一样难受几天。而对于60岁以上的患者,接种过2针疫苗能降低10倍以上的死亡风险。
4
新增治疗药物
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新版诊疗方案新增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两种特异性抗新冠病毒药物:
第九版
PF-/利托那韦片(Paxlovid):
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
国产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联合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患者。
接种疫苗大大减少了感染后出现重症、死亡的比例,但是疫苗的保护率会随接种时间逐渐降低,有一些人因为身体的原因,也无法接种疫苗。在这些情况下,口服药就是一个很好应对方案。目前Paxlovid尚没有充足的产量,这也是无法完全躺平的原因之一。
5
出院标准调整
国内有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病毒核酸数量减少到一定数值时,口鼻分泌物等样本就不再能分离出病毒,这时与恢复者进行密切接触的人,没有出现被感染的情况。
因此,新版诊疗方案放宽了出院标准(轻型病例解除隔离管理标准同第4条):
第九版
1.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
2.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3.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
4.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满足以上条件者可出院。
第八版
1-3同前;
4.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什么是核酸Ct值?
Ct值(CycleThreshold)称为“循环数阀值”,主要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PCR)仪器量测病人病毒含量。
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解释:
因为PCR需要把样本内病毒的基因放大才能侦测到病毒。如果Ct值越高代表需要越多时间与循环,病毒需要放大很多倍才能被侦测到,Ct值越高代表病毒含量较少。反之,Ct值越低,代表起始点病毒浓度高,不用放大多次就可以侦测到病毒,显示出体内病毒含量较高。
“以前新冠病例Ct值40以内都判定是阳性就不能出院。”李侗曾表示,冬奥会期间对许多涉奥人员做核酸检测把Ct值设在40时,很多人都会被判定为阳性,后来对涉奥人员就把Ct值调整到了35。
6
出院后监测时间缩短
新版诊疗方案对患者出院后的隔离和健康监测要求也进行了调整,监测时间由14天缩短为7天:
第九版
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第八版
建议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医院随访、复诊。
除了以上的几点调整
新版诊疗方案仍然
建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勤洗手、戴口罩
符合条件的人主动接受检测
过去两年的抗疫表明
中国一直做得很好
但是,病毒已经进化两年了
我们抗疫的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
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对病毒的恐惧确实是一种保护。但是,随着我们对病毒的深入了解,随着疫苗、治疗性药物的上市,我们到了走出对病毒恐惧的时候。只有走出恐惧,才是最好的预案。即便疫情全面反弹,医院挤兑,把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重点保护人群。
原标题:《轻症患者不用住院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修订,改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