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学术期刊主编如何看待新冠疫苗

上周,佰傲谷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进行了全面盘点(点击查看,关于新冠疫苗,我们应该期待什么?)并从我国的角度阐述了对于疫苗的一点看法。

巧合的是,12月17日NEJM的主编团队(EricRubin主编,LindseyBaden副主编,StephenMorrissey执行主编)在一次音频采访中围绕新冠疫苗和药物进行了讨论(DOI:10./NEJMe)。

那么,让我们看看来自权威学术期刊的专业编辑们是怎么看待这些疫苗和药物的吧。

观点总结:

对疫苗

1.目前,已经有减毒活疫苗,传统疫苗(灭活疫苗与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五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进展。

2.受制于非特异免疫,对新冠有潜在作用的减毒活疫苗——卡介苗,可能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3.mRNA疫苗表现良好,但在生产与分发体系建立上还不够成熟。

4.新冠病毒突刺蛋白是公认较好的靶标。

5.对目前所有进入晚期临床的疫苗效果都保持乐观,未来将有许多选择。

对药物

1.巴瑞替尼+瑞德西韦的临床研究数据不具有压倒性。

2.依然推荐地塞米松治疗重症COVID-19患者。

3.新冠药物临床面临着研究背景(例如护理手段)快速变化的影响,导致跨时间数据集的收集成为制约和难点。

4.如何对患者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判断患者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从而以制定更合理的用药计划,成为目前的主要挑战。

新冠疫苗

近来,已经2款新冠疫苗获得了美国EUA授权。那么,围绕疫苗的研发进展和供应等热点问题编辑们是怎么看的呢?

Eric:目前已经有几款疫苗处于临床后期研究阶段,并且有些获得了EUA授权或与之类似的授权,且正在被更广泛的使用。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疫苗,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疫苗背后的技术路线。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疫苗,虽然同一路线下的不同疫苗有时候也是完全不同的。

总的来说,目前疫苗研发共有5个种类,其中4类已经获得了处于后期阶段的候选疫苗。

第一类是减毒活疫苗,不过这一路径唯一进入三期临床的候选疫苗甚至都不是COVID-19疫苗,而是肺结核卡介苗(有研究显示卡介苗可以显著降低SARS-CoV-2的感染率)。该方案试图通过增加非特异性免疫来防止各类感染。不过由于不会增加特异性防护能力,这类疫苗应该无法产生较高的保护水平。所以虽然这种方法在我们获得专门的COVID-19疫苗前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我认为随着更多疫苗出现,人们很快就会对这类疫苗失去兴趣。

第二类是非常传统的疫苗,通过全病原体灭活,重组蛋白或其他亚单位,并与佐剂共同使用来预防疾病。这类疫苗已经有多个候选,并且有的已经开始分发使用。尽管这类疫苗正在三期临床,但由于没有结果目前依然很难了解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类传统疫苗的早期数据显示了良好的免疫反应。尽管大规模生产和工艺再现方面可能存在挑战,从而导致不同批次间的差异问题,但这类传统疫苗也有十分丰富的生产经验。

第三类是活载体疫苗,有着更多的候选产品。所有处于后期临床的活载体疫苗全部使用的是腺病毒载体,一种被认为无法使人致病的病毒。不过,也有其他进展不够迅速但是采用了其他载体的活载体疫苗。无论采用哪种病毒载体,这类疫苗都重组了新冠病毒突刺蛋白基因。新冠病毒突刺蛋白是除了全病原体灭活疫苗外,其他类型疫苗所普遍采用并且已经被证实有效的靶点。

同样,与灭活病毒疫苗类似,活载体疫苗也在三期临床结果发出前开始分发使用。不过这类疫苗中的一款已经得出了三期结果(牛津/阿斯利康的AZD)。一项规模相对较大的临床结果在数周前发表于TheLancet(DO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m.com/rq/102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