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肺纤维化与肺痿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是弥漫性肺病的习称,弥漫性肺病以往又称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因为这种疾病不仅累及肺间质,也累及了肺泡的气腔结构,肺腺泡也有浸润,细胞外基质有沉积,晚期可累及气道。
弥漫性肺病一般按病因分为已知病因和未知病因两大类,已知病因占35%,未知病因占65%。近年大多数专家主张将其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系统相关性弥漫性肺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性疾病等;第二类是环境药物性疾病,主要是有机尘、无机尘、药物(包括放射类)等;第三类主要是肉芽肿性疾病,如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韦格纳肉芽肿等;第四类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间质性肺炎、隐源性机化性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第五类为其他弥漫性肺病,如肺泡微石症、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等。在五类分类中,前两类属于已知因素,后三类为未知因素。临床上也习惯将已知因素的弥漫性肺病称为继发性间质性肺病,未知因素的弥漫性肺病称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病。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定义的两个最大特点是肺泡单位炎症和肺间质的纤维化。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发布一组调查统计,弥漫性肺病发病率为30/10万。
中医称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为“肺痿、肺痹”,早在先秦时代对此病就有记载。但肺痿一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的“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并对肺痿病机做出了如下阐述:将肺痿分为虚热与虚寒两种证候,并提出了因热病,邪热伤阴,或因误治,而重亡津液导致肺阴亏损和肺气虚冷,气不化津,津液不布,肺失濡养,导致肺叶萎弱不用。明清时代,对肺痿之病归类、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等,作了明确的归纳和简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说“久嗽,咯血成肺痿”。清·张璐《张氏医通》对肺痿鉴别、治法作出了如下结论: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宜徐理,兼润肺燥,然肺虽燥而不多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热之药,此辨证用药之大法也。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等作了补充:“其证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清周学海指出治疗肺痿“宜清热宣肺,养阴行瘀”的观点,对肺痿的认识日趋完善。笔者通过对2万余例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痿)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其一,现代医学对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中医对肺痿、肺痹的论述极为相近,对其病名中西医是相吻合的;其二,肺纤维化恶化进程快,死亡率高,尤其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目前原因还不明确,但多数医者认为与免疫系统有关,这与中医提出“虚证”学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极为一致;其三,笔者提出正虚、痰、瘀、毒损伤肺络的病机新学说,是从前人几千年治疗肺痿经验中总结得以提炼而成;其四,在正虚、痰、瘀、毒损伤肺络学说指导下,创立的益肺通络配合“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疗法,得到了国内很多著名专家的支持,是北京肺纤维化研究所全体专家、医护人员集体科研的结晶。
(董瑞、董莹)
长按大肠癌早期信号竟是它便血怎么办沈阳教你看懂肝功能化验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m.com/zz/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