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健康教育公开课一面

一、知己知彼,从认识新冠病毒开始。新冠病毒全称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为-nCoV,之所以称之为新型是因为已知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六种,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最初对新冠的恐惧也正是因为既往出现的SARS、MERS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而基于对新冠肺炎目前的研究了解,其致死率明显低于SARS和MERS。同时新冠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彬彬有礼,新冠肺炎让我们反思社交礼仪。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的礼节与仪式可谓数不胜数。古时二人相见必先施“拱手礼”,坐位有“入座之礼”,吃饭有“饮食之礼”、聚会有“拜贺庆吊之礼”等。而在新冠疫情之下,我们要切实做到“一米社交距离”,减少肢体接触,提倡用“合十礼”替代握手。同时做到注意手卫生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时用肘部掩住口鼻等。更要切实做到不聚集,习惯戴口罩、不随地吐痰、使用公勺公筷等。

三照本宣科,认识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基于以上三点大家需要了解:1.发热的概念。医学上发热定义为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而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高于正常,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同时,也需要注意测量体温方法要规范,保证结果准确,常规方法有传统的腋测法、口测法、肛测法和基于红外线计数的耳测法和额测法。以口测法为例,应将消毒后的体温及头端置于舌下,紧闭口唇,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使用该法时不能用口腔呼吸,测量前10分钟内禁止饮热水或冰水,以免影响结果。同时也强调红外线体温计仅用于体温筛查。2.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应及时报告社区并按引导有序到发热门诊就诊。3.胸部CT、血常规、新冠病毒核酸、新冠病毒抗体IgM、IgG等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患者应积极配合。

四、守住寂寞,隔离观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群是传染病防控的必要措施。新冠病毒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因而对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者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手段。隔离观察有居家、集中医学观察、发热留观、隔离病房等多种形式,将根据病情的需要具体选择。所以当被要求隔离观察时,希望患者能够主动配合,不要存在“我一定会感染新冠病毒”的侥幸心理。同时,留观或住院患者也应做到非必要不陪护、不探视。必须陪护或探视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人员近距离接触,做好体温检测、健康状况和信息登记等。

五、科学防控,慎终如始。新冠肺炎无疑是一个新生事物,自然也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和现象。笔者撰文初衷也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既是作为医者应有之义。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体环境下,堵不如疏,流言止于智者,公众应该通过各级卫建委、疾控中心等正规途径了解疫情信息,切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混淆视听,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当前,境外疫情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较大,内防反弹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疫情防控面临的复杂形势,不可思想松懈,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m.com/tslf/9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