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应该是哺乳动物,不是禽类”。而北京大学等多机构联合攻关,首次发现蛇是最有可能的携带-nCoV病毒的野生动物。但这已经不是一次了,之前的SARS也是野味果子狸引起的。野味的风险太大了,还是吃家养的动物比较安全。截至1月22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25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例,其中重症95例,死亡17例(均来自湖北省)。13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例。22日0—24时,24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例,新增死亡患者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除1例53岁以外,其余均为65岁以上老年人,80岁以上5例,分别患有癌症术后、肝功能损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帕金森等慢性、基础性疾病。13省(区、市)报告新增疑似病例例。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报告疫情,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4个省。境外通报确诊病例:中国香港1例,中国澳门1例,中国台湾1例;美国1例,日本1例,泰国3例,韩国1例。目前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已解除医学观察人,尚有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年12月以来,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截至目前搜集到的病例,显示无华南市场暴露史病例在增加,并出现了聚集性病例和无武汉旅行史的确诊病例,而且在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来自于武汉的无明确市场暴露史的确诊病例。鉴于对病毒的来源、感染后排毒时间、发病机制等还不明确,为更好地控制此次疫情,减少和降低疾病在国内和出境传播几率,进一步加强对病例的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医院感染发生,是当前控制传染源、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提高救治能力,同时医院感染发生,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进行了修订。一、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ronavirinae),根据血清型和基因组特点冠状病毒亚科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包括α属的E和NL63,β属的OC43和HKU1、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此次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经常为多形性,直径50~nm。S蛋白位于病毒表面形成棒状结构,作为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之一,是用于分型的主要基因。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可用作诊断抗原。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二、此次疫情的临床特点(一)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二)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三)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三、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原观察病例)同时符合以下2条: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2.临床表现(1)发热;(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二)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三)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1.呼吸频率增快(≥30次/分),呼吸困难,口唇紫绀;2.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mmHg(1mmHg=0.kPa);4.肺部影像学显示多叶病变或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5.合并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四)危重症病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2.出现休克;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四、鉴别诊断主要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鉴别,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及细菌性肺炎等鉴别。此外,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五、病例的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辖区疾控中心,由医疗机构在2小时内组织院内或区(县)有关专家会诊,如不能诊断为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所致的病毒性肺炎,应当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检测。疑似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方可排除。六、治疗(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收治在同一病室。危重症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二)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复查胸部影像学。3.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4.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粒,一日二次。5.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监测,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6.其他: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三)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治疗1.治疗原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2.呼吸支持:无创机械通气2小时,病情无改善,或患者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气道分泌物增多、剧烈咳嗽,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及时过渡到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必要时采取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或体外膜氧合(ECMO)等。3.循环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四)中医治疗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本方案不可用于预防)。1.湿邪郁肺临床表现:低热或未发热,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治法:化湿解毒,宣肺透邪。推荐处方: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基本方药:麻黄、杏仁、草果、槟榔、蝉蜕、连翘、苍术、桔梗、黄芩、牛蒡子、生甘草。2.邪热壅肺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欲饮,胸闷、咽干少痰,纳差,大便不畅或便溏。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推荐处方: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基本方药: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金银花、连翘、黄芩、浙贝母、生甘草。3.邪毒闭肺临床表现:高热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胸闷气促,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治法:宣肺解毒,通腑泻热。推荐处方:宣白承气汤、黄连解毒汤、解毒活血汤。基本方药:杏仁、生石膏、瓜蒌、大黄、麻黄、葶苈子、桃仁、赤芍、生甘草。4.内闭外脱临床表现:神昏,烦躁,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辅助通气。舌质紫绛,苔黄褐或燥,脉浮大无根。治法: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推荐处方:四逆加人参汤、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基本方药:人参、附子、山茱萸,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七、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八、转运原则运送患者应使用专用车辆,并做好运送人员的个人防护和车辆消毒。九、医院感染控制按照我委《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的要求执行。人民日报官微呼吁:拒绝野味!
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呼吁:“为了你我的健康,支持禁绝野味市场!”
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是野味,“比如竹鼠、獾这一类”。
这起可能由野生动物引发的新疫情还在蔓延。
20日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会议结束后,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集中在武汉的两个区,这两个区的病例占到约45%,而该地区的共同点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所谓海鲜市场。(人民日报)钟南山院士强调,实际上并不是海鲜,而是野味,野生动物。据网友爆料,该海鲜市场还出售蛇,土拨鼠,蝙蝠,鸟类,青蛙,刺猬和兔子等活体动物。1月22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应该是哺乳动物,不是禽类”。而针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出现的“社区传播”,他认为,“出现第三代、第四代传播者,都有可能。”网传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大众畜牧野味”价目表。(图源:新京报)为了寻找潜在的病毒库,北京大学等多机构研究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序列分析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蛇是造成当前-nCoV感染爆发的最可能的野生动植物库。同时,在-nCoV的spike糖蛋白中发现了未知来源的同源重组,这可能解释了蛇对人跨物种传播以及有限的人际传播。(iNature)★★★回顾:野味与SARS★★★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3年的SARS也是因为野味——果子狸而引发的。重隔17年,吃野味再次引发了冠状病毒。据新华社3年报道,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采集了59种动物共份动物样品,主要包括与人类有过接触或可能接触的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和宠物。专家们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冠状病毒基因,已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据此,调查组认为SARS病毒或类SARS冠状病毒可能存在于部分野生动物体内。据悉,冠状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包括人,猪,牛,马,骆驼,猫,狗,啮齿动物,鸟类,蝙蝠,兔子,雪貂,貂,蛇和各种野生生物。许多冠状病毒感染是亚临床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CoV)属于Beta冠状病毒属,是可引起人类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畜共患病原体。各地加强野生动物监管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林草、农业农村和市场监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和职责分工,突出饲养、繁育、运输、出售、购买等环节,加强检验检疫力度。通知称,对未经检疫合格的野生动物,一律严禁进入市场。
湖北、广东、江西等多地也陆续发文,要求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预警。(南方都市报)
“野味不等于营养。”医院临床营养中心副主任营养师蒋婧接受采访时表示,“野生动物也并非绿色食品,食用野味很不安全。”环境污染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其体内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量可以比正常环境中高出数百倍甚至上万倍,人们一旦食用了此类动物,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河南日报)拒绝野味,多吃鸡鸭对此,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自发呼吁大家吸取教训,不要再贪嘴吃“野味”。而一些食用过野味的网友也表示:并不好吃。每次疾病当头,冲在最前端的医护人员成了最危险的人。昨晚,一个武汉医生发微博:作为一名武汉一线医生,今天接到通知。我们所有的休息全部取消了,24小时随叫随到。底下,是她身穿防疫服,戴着帽子、口罩,从头武装到脚的照片。照片显示,这不过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在找资料时,最让我动容的是这个微博名叫暁勄的护士。医院抽到她去支援,接到电话那一瞬间,她落泪了。即使男朋友和闺蜜都让她辞职,不让她去。这个28岁的女孩还是默默接下了任务:总有人要去。也许生命的珍贵,不只是因为只有一次,更是因为那些割舍不下的牵挂。与此同时,医院第二批志愿者报名,也已经满员了。今天,已经是大年三十。她们和我一样,和我们每个人一样,盼望着过年回家,和家人吃团圆饭。但疾病当前,「白衣天使」这四个字是沉甸甸的。他们只能以年轻身躯,坚定站在抵抗病魔的第一线。这场景让我唏嘘。生命的画面,就这样被分成了两头。一端是举刀与病毒战斗的医护人员,一端是屠刀砍向野生动物的我们。把这两个场景连接起来的,竟然是中间无数把野生动物当做美食的食客。又一次病毒袭来,吃野生动物带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多吗?我想,是时候停下对野生动物的屠杀了。严控野生动物售卖,停止把野生动物送上饭桌。我相信,防患于未然,才是我们抵御疾病的最好方式。拒绝野味,这是对自己、家人,他人的负责。拒绝野味,也是敲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警钟!比起什么野味,还是多吃些鸡鸭鹅,家养的,安全、好吃、健康。毕竟与自己的生命相比,还是不要去吃野味了。最后提醒养殖朋友进入秋冬季以来很多地区家禽相继都出现甩鼻、咳嗽、呼噜、张口伸脖子呼吸困难的呼吸道病,有的用一两个疗程药物也不见好转,现给大家提供一套治疗及预防的方案,想要了解的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