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辅助

自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胸部高分辨率CT(HRCT)为目前筛查与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见具有一定特异性和规律性,可为诊疗过程提供重要循证依据。

1临床诊断COVID-19

1.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为影像学检查及诊断COVID-19提供参考。

1.2术语

1.3定义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nCoV)引起的以肺部炎症性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也可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损害,并出现相应症状。

1.4诊断依据

1.4.1流行病学史

1.4.2临床表现

国卫办医函〔〕号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分型如下:

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普通型: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重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呼吸频率(RR)≥30次/分;②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③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mmHg。高海拔(海拔超过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大气压(mmHg)/]。肺部影像学检查显示24~48h病灶明显进展>50%时,按重型管理。

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②休克;③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1.4.3影像学表现

数字X线摄影术(DR)分辨率低,不易发现早期病变,且鉴别诊断价值有限,首次检查疑似病例时不推荐使用。推荐DR用于危重症患者及确诊病例的随访和复查。胸部HRCT为当前筛查COVID-19的首选影像学手段。根据肺部影像学表现,COVID-19可分为4期:①早期胸部表现往往不典型,病变呈淡薄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多局限性、散在分布于两中下肺野,主要见于胸膜下。②进展期病灶多发,表现为GGO渗出、融合或伴有实变,以双肺野中外带分布多见,可伴少量胸腔积液。③重症期(危重症)相当于疾病晚期,双肺密度弥漫性、广泛性进一步增高,称为“白肺”。此期病灶发展迅速,48h可增加50%以上,治疗困难,患者死亡率较高。④转归期,病灶缩小或吸收,部分病例可见肺间质纤维化改变。

各期COVID-19共同特点包括双侧、多发病变,以GGO多见,可伴有实变、支气管充气征和小叶间隔增厚;也可呈“铺路石征”,常见支气管充气征及血管穿行。急性期病变密度相对均匀,吸收期多见不均匀致密影,罕有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早期轻症病例可有絮状阴影或微小GGO(图1)。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范围扩大,实变区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图2)。重症期(危重症期)病灶和范围进一步增大,双肺多发事变,呈“白肺”改变(图3)。部分转归期病例可见肺间质纤维化条索影(图4)。

1.4.4实验室检查

1.4.5诊断标准

1.4.5.1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项,且符合下述临床表现中任意2项;或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符合临下列床表现中的3项: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具有上述COVID-19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1.4.5.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查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阳性。

2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法

规范胸部CT及X线检查是筛查、早期诊断COVID-19和疗效评价的有效保障,能为临床提供高质量影像学资料,有利于指导诊疗,避免因反复检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

2.1胸部X线检查

对重症期患者可采用床旁X线摄影(移动DR)进行检查、随访,方便快捷,但检出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低,易漏诊。普通X线医院(无CT设备)及危重型患者复查(推荐强度:弱),不推荐以之作为首诊影像学检查。

2.2胸部CT检查

胸部CT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用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疑似COVID-19患者或病毒核酸阴性者首选胸部CT平扫。对普通患者推荐使用,对重症期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也推荐使用(证据级别:Ⅱ;推荐强度:强)。胸部HRCT及薄层重建技术显示早期GGO尤佳,推荐重建层厚≤1.0mm,采用多平面重建。低剂量CT可用于已确诊COVID-19患者随访复查。推荐以低剂量CT作为聚集性发病疑似患者的筛查手段。

3影像学表现

3.1早期影像学表现

多见于COVID-19发病1周内。双肺单发或多发病灶,多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以中下肺背段或外侧段多见。多为胸膜下小叶性、尖端指向肺门方向的楔形或扇形病灶(图5),也可表现为斑片状或类圆形。早期多为浅淡GGO,亦可见网格状影,随病变进展,GGO密度逐渐增高,其内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或伴局部小叶间隔网格状增厚。如果早期CT仅表现为局部胸膜下GGO,胸片往往难以显示,易漏诊。

3.2进展期影像学表现

随病变进展,GGO范围逐渐扩大,密度逐渐增高(图6),或融合成小叶性,或广泛融合呈带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其内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可见局部树芽征,亦可见网格状影。病变呈双侧非对称性胸膜下楔形或扇形分布,肺底及背侧胸膜下区多见,部分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肺泡内渗出液增多时GGO密度增高,实变时可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或致密条索影,呈节段性或小叶性分布。无基础性疾病患者多无胸腔积液、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

3.3重症期影像学表现

合并基础性疾病及肥胖者相对高发,病情往往在数日内迅速进展,出现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变为重症,或出现呼吸衰竭、休克或合并其他器官衰竭变为危重症,甚至死亡。胸部影像学表现多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病变多以实变为主,合并GGO,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图7)及多发条索影。48h内病灶范围可增加50%,可伴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3.4转归期影像学表现

转归期患者体温下降,咳嗽次数减少,肺功能明显改善。影像学表现为病变范

围缩小,密度减低,渗出物吸收,肺实变病灶逐渐吸收消散,可完全消失,或残存肺纤维条索影(图8)。肺部影像学改变往往滞后于临床症状。此期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病灶增多、增大甚至出现新发病灶。

3.5特殊人群的影像学表现

3.5.1婴幼儿患者

3.5.2儿童和青少年患者

3.5.3妊娠期患者

3.5.4老年患者

3.5.5合并基础疾病者

3.6鉴别诊断

3.6.1与其他病毒性肺炎鉴别

3.6.1.1甲型流感病毒肺炎(H1N1)

3.6.1.2禽流感病毒肺炎(H7N9)

3.6.1.3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3.6.1.4人副流感病毒肺炎

3.6.1.5腺病毒肺炎

3.6.1.6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3.6.2与病毒以外感染性肺炎鉴别

3.6.2.1支原体肺炎

3.6.2.2细菌性肺炎

3.6.3与肺部非感染性病变鉴别

3.6.3.1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3.6.3.2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3.6.3.3过敏性肺炎

3.6.3.4血管炎

4影像学检查在COVID-19诊治中的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提出将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肺炎特征作为湖北地区临床诊断COVID-19的标准。随后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取消了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区别,统一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两类。胸部影像学检查以CT为主、X线胸片为辅。文献报道胸片漏诊率高达50%以上。CT、尤其是HRCT能早期发现肺部异常,特征性CT表现对临床诊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可敏感评估治疗后病情变化,具有及时、便捷和高效的优点。

4.1影像学疑似病例

临床疑似病例且影像学检查发现以下各项之一:①单发或多发胸膜下斑片状GGO,其内见增粗血管及增厚壁支气管影穿行,伴或不伴局部小叶间隔网格状增厚表现;②青壮年患者突发高热寒战、有双肺多发或弥漫GGO病灶,伴小叶间隔增厚或少许胸膜下实变,实变中可见充气支气管征;③突发高热患者双肺单发或多发大片或节段性实变,其中显示支气管充气征象;④体温>38℃且持续3天以上,双肺病灶呈现两种以上影像学特征改变,且肺内病灶新旧不一,如上叶胸膜下GGO、中下肺叶亚实性或实性病变、和/或中下叶网格状或索条状影,伴或不伴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⑤老年患者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且机体状态较差,双肺弥漫性网格状间质改变,病灶分布多以双肺下叶明显。

4.2影像学诊断病例

影像学疑似病例3~5天后复查CT发现以下各项之一:①原有单发或多发胸膜下斑片状GGO范围增大,并向肺野中央推进;②原有实变范围增大、伴或不伴周围GGO,和/或其他肺有新增GGO或实变;③原有GGO出现实变,和/或新出现实变、伴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④原有实变范围增大、伴或不伴周围出现GGO;⑤原有局部网格状小叶间隔增厚明显,和/或其内出现厚壁支气管影;⑥原有肺部多态性病变任何一种范围扩大或数量增多,如双肺上叶GGO、中下肺叶或亚段实变、下叶纤维条索影,或出现单/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5COVID-19诊断流程图(图14)

6COVID-19影像学检查指南实施推广及更新计划

6.1实施推广

6.2更新计划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辅助诊断指南》()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第3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3.3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m.com/bdfnzym/9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