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毒素治疗七

肉毒毒素治疗之流涎症

#01

流涎症,又称唾液外溢症、唾液增多症、口水增多症等。对每一位患有流涎症患者来说,需要承担除基础疾病之外的额外负担,包括需随时携带手帕或围布、口腔异味及感染、社交场合的消极影响等,还可导致内科并发症,包括言语、进食困难风险增加、唾液浸渍皮肤导致烧灼样疼痛并易伴发感染、生活质量恶化等。严重流涎带给患者相当多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不便,导致患者比较孤立,加重抑郁症状。因此这是一个严重的临床、社会和情感问题。

#02

流涎症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流涎症按其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流涎症多指婴幼儿在乳牙萌出前后出现的一症状,这种现象一般在婴幼儿15~18个月时自行终止,但4岁以后还未消失,需考虑病理性流涎;病理性流涎症常由神经性肌肉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增多、感觉障碍、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神经性肌肉功能障碍为最主要的因素,唾液分泌增多、感觉障碍、解剖结构异常等会加重流涎。病理性流涎有明确的病因,如严重神经疾病脑瘫、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脑卒中、面瘫、智力发育障碍、药物常见抗精神病类药物等原因,某些患者如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老年痴呆症患者,意识不到唾液溢出口角,不会主动吞咽,也导致流涎;先天面颌部畸形如巨舌、颌骨畸形等,因失去保留唾液于口腔中的能力,均会导致流涎。

患者唾液不自主从口角流出、说话时唾液飞溅、频繁吞咽或外吐,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社交,导致抑郁及自卑情绪,有时由于过多的唾液不易咽下,导致进食和说话时发生呛咳,部分患者仰卧时,唾液流入气管,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等。

#03

流涎症的治疗

唾液腺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下分泌唾液,其中副交感神经对腺体分泌起主要作用,交感神经的冲动主要调整唾液组成。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阻断乙酰胆碱受体的位点就能抑制神经冲动传递到唾液腺内从而改善控制流涎。

口服药物中M-胆碱受体阻断剂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对于治疗中、重度流涎症有一定作用,但副作用较大,不适合长期服用。手术治疗包括摘除大涎腺、腮腺及颌下腺导管结扎或转位、副交感神经切断术等,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患者依从性差,仅适用顽固的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

肉毒毒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毒素,可暂时性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借助超声引导准确定位,把肉毒毒素注入唾液腺内,对儿童及成人流涎症状均有明显疗效,目前尚未发现明显副作用。Jongerius等曾于年比较肉毒毒素单次注射和东莨菪碱贴剂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的效果,结果表明注射一次肉毒毒素,流涎改善可持续24周。注射肉毒毒素2~8周后,对流涎症状的改善作用最大,且无明显副作用,而用东莨菪碱治疗时约71%的患者有中到重度副作用,因此治疗流涎症时,使用肉毒毒素优于M一胆碱受体阻断剂。且肉毒毒素在超声引导注射安全性高,全身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高,长期治疗耐药性小,适合长期有效治疗;操作不复杂,避免生理结构破坏。肉毒毒素注射后一般7~14天起效,疗效持续3~6个月,症状复发后,一般重复注射有效,两次注射时间间隔需超过3个月。

#04

流涎症的康复训练

流涎症的治疗除药物外,康复训练必不可少,基于流涎症患者的吞咽功能、日常护理、认知、情感、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康复训练,更有助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1.行为治疗:通过正面强化、自我控制及外部信号刺激等提高患者对流涎的警觉、增加吞咽频率、从而降低流涎。此方法尤其对存在智能障碍的患者更有意义。

2.口腔运动、感觉治疗:通过口腔运动协调能力训练、呼吸和发生训练等提高咀嚼、唇的关闭和舌的控制,从而提高吞咽功能减少流涎。

3.物理治疗:将冰块放置于体表,位置接近于腮腺和下颌下腺的双侧面颊部和下颌部,持续冷敷时间10-15分钟,每日2-3次,抑制唾液分泌;神经肌肉电刺治疗仪也称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也是治疗流涎的常用方法,配合口肌训练可使流涎得到进一步改善。

4.饮品辅助:患有吞咽障碍的病人,发生流涎症,对其吃饭,饮水,服药都造成一定的困难,使用吞咽辅助饮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患者进食、喝水等。

欢迎医院康复科及肉毒毒素治疗门诊咨询、就诊、治疗,我们会仔细评估您的病情,为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州二院肉毒毒素治疗门诊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门诊地点:阳湖二院门诊一楼康复科室

咨询

end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m.com/bdfnzym/11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