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清明、五一假期,
大家能放心出游吗?
全国连续29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是否防住“外患”就无“内忧”了?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
境外输入风险依然存在,
还要绷紧防范疫情的这根弦。
出行请做好防护:
出行一定佩戴口罩,平时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如果有发热呼吸道症状、腹泻等其他感染性疾病症状,最好不要出行,尤其是不要到人员众多的地方去,要及时就医。
在出行过程中,尽量保持一米以上的人际距离。
各个旅游景点的管理部门、服务部门要做好游人数量控制、密度控制,还有提供卫生设施,比如洗手设施,保持测温措施。
西安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
系医院封闭隔离病区检验师,
意外暴露造成偶发感染
据陕西省卫健委消息,3月18日凌晨,西安市报告1例封闭隔离病区本土确诊病例。接到报告后,陕西省卫生健康委立即指派专家连夜赶赴西安市指导处置工作。
病例详情
确诊病例刘某,医院封闭隔离病区检验师,主要负责隔离病区内患者的核酸采集、实验室检验工作。
该病例3月3日核酸检测阴性,3月4日进入封闭隔离病区,一直在封闭隔离状态下工作和生活,与外界没有接触。
3月11日,每周例行核酸检测阴性。截至3月16日,每日监测体温均正常。
3月17日8时35分,该病例出现头痛,体温37.9℃,胸部CT双肺可见云絮影,核酸检测结果可疑。当日省、市两级疾控中心再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3月18日凌晨,经省市联合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目前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经省市专家组初步研判,该病例系在封闭隔离病区内意外暴露造成偶发感染。该医院为收医院,现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
隔离病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同批次工作人员3月4日以来均在封闭隔离状态下工作和生活,目前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已全部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对其工作、生活场所已落实环境采样、封闭隔离、终末消毒等防控措施。
郑州通报一例无症状感染者系非法入境
据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消息,3月15日晚,郑州高新区报告1例非法入境返郑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抗体IgM及IgG阳性。郑州市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迅速开展流调、检测、消杀、隔离等相关工作。
病例详情
2月24日,郭某(男,36岁)与周某从柬埔寨坐车到越南边境,于2月26日在广西非法入境。
3月5日,二人租用当地车辆,并于3月6日到达郑州。
3月7日至3月10日,二人在郑州市金水区山水时尚酒店住宿,其间曾到锦艺城活动。
3月11日,二人因涉案被管控在郑州高新区元居酒店。
3月15日,郑州高新区报告郭某新冠核酸检测阴性、血清抗体双阳性(周某均为阴性),当晚由专用车辆将二人送医院隔离医学观察。
3月17日,郭某核酸复检阳性、抗体双阳性,经专家组会诊判定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周某核酸及血清抗体复检均为阴性。目前,排查出的郭某、周某在郑密接及次密接人员,均已落实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已出结果的均为阴性;对其居住环境、所乘电梯、楼道、外环境采样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并按相关规定进行了终末消杀;涉及外地人员已发送协查函。警惕!此国发现的新毒株,可逃避核酸检测!法国卫生总局16日宣布,法国布列塔尼大区阿医院发现一种新的变异新冠病毒。法国卫生当局对此进行调查,以评估新毒株的传播性和严重性并已上报世界卫生组织(WHO)。
根据法国媒体报道,2月22日布列塔尼的一家企业内部发现聚集性感染。3周后,医院在这宗集群感染中共确诊患者79名,其中8例携带首次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
这8名患者虽然有典型的感染症状,但其鼻咽样本核酸测试(PCR检测)结果呈阴性。其后,经巴斯德研究所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在样本中发现了新的变异新冠病毒,该新变异株的S蛋白以及其他病毒区域中共携带9个突变。
根据初步数据,法国卫生当局尚无法确定新变异株是否更具传染性,以及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感染。法国对此保持警惕,加强了当地的检测、管控和疫苗接种,并已着手开展深入调查,以评估新突变对该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严重性和免疫逃逸风险的影响。作为预防措施,法国卫生当局已将该菌株列为“调查中的变种”,并上报WHO。
核酸检测为何无法甄别新毒株,法国流行病学家帕斯卡尔·克雷佩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中表示,这可能来自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上呼吸道未检测到病毒,可能是病毒感染已迅速迁移到肺部,这也意味着其传染性较小;另一种情况令人不安,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可能意味着该病毒已发生足够的突变以致难以被检测,这将破坏整个接触者跟踪策略。如果新变异株能够逃离检测,则意味着它可能扩散到其他区域而没有被发现。
法国里尔医疗中心遗传学家和内分泌学家菲利普·弗罗格埃尔呼吁对布列塔尼大区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保持谨慎。他在接受法国新闻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真正确定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更具传染性和致命性用了6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今天还不能对布列塔尼发现的变异病毒轻下断言,其无法用核酸测试检测令人惊讶,为此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在判断它是否更具风险之前还有大量的科学工作要做。
内容来源:新闻联播、科技日报、环球时报、观察者网、科普中国编辑:吴俊霞校审:施翔东转载请注明往期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