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题记
“现在村里的卫生室,又干净又敞亮,设施设备也齐全,老百姓看病比过去方便多了。”
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与村民的健康直接相关。乐平市委、市政府将村卫生室项目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工程”,由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以保障全市农民健康美好的生活。为此,我们专程去采访村级卫生室建设情况。
▲深入村卫生室督导
一同去采访的市卫健委副主任马文韬,和我们一起回味了在村卫生室建设工作过程中的艰辛。
“为了加快‘村卫’标准化建设,中午、晚上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略显无奈地说,“新建‘村卫’项目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协调好建设用地。”
由于村级集体土地紧张,加上要科学选址,所以村卫生室建设用地一直是个棘手问题。为了推进项目建设,在市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调度下,市卫健委积极与乡镇国土、教育、农林以及供销、粮食等部门,多方协调乡镇村卫生室建设用地事宜。
从项目规划选址、土地落实、方案设计、招标投标、施工建设到竣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市卫健委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跟踪督战、严格把关,确保工程建设按进度、高质量完成。
“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让马文韬每天疲于奔波,甚至因此几次中暑。但他坚持一线工作,直至项目的顺利完工。“作为牵头单位,‘村卫’建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只要能早一天竣工,牺牲一点个人时间也是值得的。”说话间,马文韬流露出一丝自豪。
我们采访的点是程家墩村。远远地,就看见了大桥路边矗立着一栋崭新的村卫生室,与村委会隔路对邻。国旗下,一楼大门上红白相间的“十”字标识显得格外醒目。
这个卫生室独居一处,上下两层,是徽派风格的建筑,占地大约八九十个平方米。
推开玻璃门,进去就是一个大厅,“您的健康我的职责”八个红色大字赫然在目。迎面是一张坐诊桌,正后方是药房,大厅里靠墙摆放着铁质的座椅和输液架,厅的两面各有几个房间,每个门旁上方都有个牌子,分别写着“诊疗室”“注射室”等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们到的时候,卫生室里已经有两三个老人坐在椅子上了,头顶一个大吊扇匀速而有力地转着。一个约摸四十出头的“白大褂”端坐在坐诊桌边,对面是一位老妇人。“白大褂”一边熟练地听诊、一边认真地询问着……
程家墩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共有户人。因村庄地势低洼且处于沿河地带,为防洪水,新的卫生室建了两层,建筑面积多平米,年12月投入使用。目前,村卫生室注册在岗的乡村医生只有一名,就是那个“白大褂”。他叫程义帮,年出生,是个科班生,年毕业于景德镇市卫生学校。
程义帮安顿好病人后起身过来,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并一一介绍。他说,现在村卫生室均设有独立的诊室、候诊室、药房、健教室、观察室、输液室、档案室、值班室和卫生间,配齐了常用的诊疗床、观察床、药柜等医疗设备和健康教育电视、办公电脑、打印机等设施。
见我们在参观村卫生室,那位老妇人竖着大拇指,对我们说:“现在村里的卫生室,又干净又敞亮,设施设备也齐全,老百姓看病比过去方便多了。”原来,这位老妇人是一个老病号,她每隔几天就要来村卫生室“报到”,所以,对卫生室情况一清二楚。“新卫生室建好后,我从家里到卫生室还不到5分钟……”老妇人有些喜形于色。
旁边另一位老妇人也高兴地对我们说,以前在村里看病条件有限,药也不全,现在有了新的卫生室,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药也齐全。“一般的小毛小病,医院就能看好,而且经济负担也小了很多。”
从两位老妇人真诚笑容的脸上,我们感觉出她们对“村卫”变化的由衷赞叹。
据市政协副主席、市卫健委主任李回春介绍,按照“一村一室”要求,市政府共投入了万余元对全市所有村卫生室进行达标建设,其中,新建个,维修改造34个。同时,投入近万元给全市村卫生室进行了基本设备更新配置。目前,全市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达标率%。
如今,村卫生室的颜值、内涵全面刷新。基本实现了对农村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全覆盖,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村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已然成为乐平美丽宜居乡村画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干村医这一行这么多年,感觉能为村民服务,提高大家的卫生健康水平,心情就很愉快。”
农村卫生人员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力量。为解决乡村医生不足、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乐平市委、市政府以扩充总量、优化存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们采访组带着浓浓敬意,开始了寻访“最美”村医之行。
刚走进十里岗镇白塔村卫生室,我们就看见一个头发花白、满脸和善的“白大褂”一边给人测量血压,一边叮嘱着什么……他,就是被评为“乐平市最美村医”的程荣福。
整整31年了!21岁中专毕业的程荣福,毅然选择了“子承父业”,当起了乡村医生。他的父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他的父亲背着药箱,行走在四里八乡,给无数个病痛的村民们带来希望和健康。也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程荣福把治病救人的信念牢牢植根心底。这为他开始漫长而艰辛的学医、从医之路,奠定了坚强的信仰和精神之基。
白塔村下辖七个自然村,共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23户42人,这些人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都由程荣福负责。三十多年如一日,程荣福担负着重任,也感受着村医工作所带来的光荣:“干村医这一行这么多年,感觉能为村民服务,提高大家的卫生健康水平,心情就很愉快……”
说起村医工作,程荣福无限感慨地说,“村医啊,有时真的不好干,要保持全天候的‘临战状态’,只要村民有需求,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要坐诊,甚至为行动不便的乡亲上门出诊。”
别看白塔村自然村多、人口也不少,但谁家有重大病人、患有何种疾病、需要什么药物,程荣福都了如指掌:“白塔的程荣达患有中风后遗症,平时用脑心通胶囊;箭头的周天宝患有精神病,平时用利培酮口腔崩解片;三望源的王云龙有糖尿病、高血压,平时用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
今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在一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流而上的感人场景。而在乡村,村医们也在一线防控、值守,虽然他们没有去武汉,没有参加救援,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白衣天使”这个称谓的真实内涵。
正月初头的一天,程荣福和平常一样,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认真地给返乡归来的人员一一测量体温,在刺骨的寒风中详细地登记过往行人的信息。
当程荣福在为进村的村民程丽娟测量体温时,心里一惊:37.6℃!于是,询问她的旅行史,心里更是一紧:从武汉返乡!
他感觉事态严重,一边通知程丽娟家人,一边向镇卫生院汇报,准备将其作为疑似病例上报。但程丽娟的家人强烈反对!认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女孩及其家庭的声誉。“这次肺炎的传染性很强,不要把生命当儿戏。一分钟都不能等!”程荣福坚定地说。
镇卫生院也坚决支持程荣福,表示不能隐瞒事实,必须及时上报。约1个小时后,医院救护车将程丽娟接走,并按要求隔离观察了15天。
虽然最终结果是虚惊一场,但村民们却更加信赖程荣福了。他的忙碌身影成了白塔村民眼里最美丽的画面、心中最坚实的支柱。
“其实,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只是和很多乡村医生一样,默默坚守岗位,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认真地做好排查、登记、测温、回访等种种琐碎的工作,与真正奋战在武汉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实在不算什么!”程荣福很自谦地说。
是的,正是像他一样的乡村医生团队,夜以继日的深入一线,宣传排查,送医送药,沉着冷静,科学防控,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健康家园,在灾难面前用勇气和担当为当地百姓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家庭医生现场签约服务
从市卫健委了解到,我市为个行政村共配备名具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其中具有乡村医生资质人,具有执业助理资质人,具有执业医师资质45人。实现了每个村卫生室都配备有资质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生。
我在想,也正是有了乡村医生这个群体,村民小病、常见病的治疗就可以不出村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看病难”的问题,不仅方便群众,也符合“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的医改大方向,有利于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医生可以说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尤其是最弱势的贫困群体的生命健康守护者。
“虽然妻子大病一场,花费了很多医药费,但我个人只掏了几千元,其他都由政府兜底了。”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乐平市委、市政府把健康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作为责任部门,市医保局积极协同市卫健委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市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大病慢病分类救治精准实施。为此,我们实地去采访健康扶贫政策带给贫困群众实惠的情况。
陪同我们采访的市医保服务中心主任李盛嗣向我们介绍,为摸清全市因病致贫、返贫人员的底数,实现精准识别、因人施策,我市推行以健康体检为重点的“四步筛查”工作法,通过制定标准、体检甄别、比对核查、分类评估,对帮扶对象一一进行确认。
在此过程中,按照“市主导、镇组织、村协助”的原则,采取镇卫生院集中体检、行动不便患者上门体检等方式,组织骨干力量开展疾病核准或体检筛查,共核查贫困群众人。
“此后,组织市、镇、村三级工作人员逐户逐人核查会审,并与扶贫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厘清致贫主次原因,经公示、公告,最终由市扶贫办确定因病致贫户人。”李盛嗣向我们作了详细解读。
在礼林镇洄田村,我们找到了贫困户柴天均的家。
今年70岁的柴天均,实在是一个苦命汉子。妻子李桂香年轻时就因慢性脑膜炎造成二级精神残疾。十几年前,被诊断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不能从事重体力的农活。这使得以务农为生的家庭异常拮据。随着三个儿子陆续进入婚期年龄,千斤重担压肩的柴天均,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年年关,刚满24岁的三儿子柴长鸿从浙江杭州务工返乡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撞伤颈部脊椎,被紧急转医院。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脊椎严重受损,造成四肢瘫痪,需要康复治疗。由于家里实在没钱,只能进行一般性的稳控治疗。即使如此,家里的外债,愈发堆成了大山。
看着可怜的幺儿,妻子李桂香经常绝望地大哭,却又无可奈何。
实施精准扶贫后,柴长鸿被纳入建档立卡特困供养人员,享受医疗兜底报销政策。
“儿子的命、全家人的生活全靠政府兜底保障,才吃穿不愁,有病才敢医、才能医。”柴天均眼中泛着泪花。因为有健康扶贫政策,柴长鸿终于可以进行康复治疗。目前,医院医治,每年医药费用都在两三万以上,全部都能按政策进行报销。
但命运并没有垂怜这一家人。年春,厄运再度降临。医院看病的李桂香又被查出罹患宫颈癌,而且在向淋巴转移。家里一下子乱成一团、不知所措……
镇村扶贫干部考虑她的大儿子、大儿媳在杭州务工,就协医院医治,并顺利地动了手术。
“这要是放在过去,肯定是治不起的,只能等死,你就是卖田卖地,一时也没人要!”柴天均动情地说。“虽然妻子大病一场,花费了很多医药费,但我个人只掏了几千元,其他都由政府兜底了。”
从市医保局副局长李文忠那里了解到,我市健康扶贫工作,严格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等制度,确保建档立卡户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的适度要求,并通过“一站式”平台的信息化手段,确保报销90%的医保补偿政策精准落实。之所以报销比例控制在90%左右,主要是为了在保障诊疗需求的同时,防止过度治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实施健康扶贫以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持续做到全覆盖。仅在年,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就达到了人次,共发生医药费用.75万元,综合医保补偿.22万元,平均补偿比例达92.8%。
▲健康服务下乡(陈雪明摄)
一个人的健康,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个家庭的命运又联系着全社会决战贫困的进程。事实表明,疾病已经成为横亘在普通群众迈向小康路上一道不可绕开的障碍。
使命呼唤担当。既然因病致贫、返贫是一道绕不开的障碍,那我们就必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迎难而上。
一方面,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为贫困患者筑起完善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广基因检测项目,大幅降低先天性疾病患儿出生比例。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引导农村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劳作习惯,有效减少疾病发生。
这样,农民群众才能以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昂首告别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生活。
“接种疫苗和健康体检、疾病筛查一样,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控措施,能让扶贫对象少生病、不生病。”
提高健康意识、落实保健措施,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乐平市委、市政府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注重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服务体系,全力开展定期体检、接种疫苗、“两癌”筛查等专项工作,切实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带着如何解决“群众防病”问题,我们到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采访。
“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我先来给您测一下血压……”到鸬鹚乡龙口村时,我们正好碰到村医方贵生在为贫困户方金香进行定期的随访体检。
“作为家庭签约医生,随访体检是我们签约服务的重要内容。”今年63岁的方贵生,也是个从医39年的老村医。他一边填写签约服务记录,一边对我们说。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自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量血压、测血糖,宣传慢病预防知识,走访慢病患者家庭,回访登记造册几乎成了方贵生的工作日常。
眼下,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气温逐渐升高,正是常见病的高发季,方贵生更是加快了入户看诊的步伐。“我们开展健康体检,发现一些常见的小毛病,及时在村卫生室治疗就行,不用到外面去看了,既为乡亲们节省开支,也让他们少些奔波。”方贵生笑着说道。
村民们的奔波减少了,村医们的担子就变重了。被列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的龙口村占地面积广、村居人口多,自然村分布零散且距离较远,尽管村卫生室里有两名村医,日常工作量依然很大。
为全面熟悉和掌握情况,方贵生和同事方莲一步一个脚印,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开展签约服务以来,从最近的到最远的,谁家有什么病痛,谁家有什么难题,他们事无巨细、一一问询,逐渐对这些了如指掌。
“每次到村里走访,看到大家伙儿满脸期盼而亲切的神情,我们心里都暖洋洋的,身上的疲劳感一下子就没了……”凭着对职业的热爱、对村民的关怀,方贵生默默耕耘,虽然工作艰辛,却甘之如饴。
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全市贫困人口总数为人。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以来,全市贫困人口实际签约人,履约率达%。
和健康体检具有同样性质和作用的是“两癌筛查”,只是“两癌筛查”更加专业。
作为“两癌筛查”及“生殖健康”检查的预防性健康体检机构,市妇幼保健院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
“乳腺癌、宫颈癌即‘两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城乡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m.com/zz/1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