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医院新冠

年3月30日,1名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病魔争夺生命的战斗从此打响。医院10名医务人员与医院的专家共同组建了重症医疗团队,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经过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无创呼吸支持和高流量氧疗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病情日趋稳定,已经于5月17日转为普通病例,重症医疗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重症医疗团队冒着极易被感染的风险完成了气管插管工作,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无法离开病床,他们带着十余台设备完全靠着人力行进多米完成了CT检查。他们每天在患者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排痰、吸痰、口腔、肛周护理等救治工作,不分昼夜的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他们无愧于刀尖上的舞者这一称号。张硕副院长,在完成一周的境外输入患者筛查工作后,于3月28日进入应急病房工作,连续在隔离病房工作了43天。张硕副院长在应急隔离病房协调患者救治工作、规范了应急隔离病房工作流程、强化了感染控制管理,编写制定了多字的应急隔离病房管理手册,完善了应急梯队各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并完成了第5、6、7、8四个应急梯队的交接。在应急隔离病房工作期间,张硕副院长还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建立了细菌实验室,开展了新冠抗体检查。在重症医疗团队成立后,张硕副院长先后组织协调完成了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机械通气下外出CT检查等一系高风险操作,为抢救重症患者调入了先进设备、大量耗材及药品,亲身参与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全过程。每日张硕副院长还要对患者进行会诊讨论,查看危重和普通患者的病情进展,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与呼吸治疗师一起为患者开展俯卧位通气治疗,他是一个除了睡觉就是工作的人,在整个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王泽想,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3月30医院通知,立即进入隔离病房,专职负责重症患者的治疗。王泽想主任一个人承担了重症患者的抗病毒、营养支持、病情观察等工作,为早期重症患者的病情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重症医疗团队组建以后,医院的统一安排,重症患者由重症救治团队负责,而王泽想主任又开始肩负起了普通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工作。赵宇新,医院一名年轻的麻醉科医师,当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时,他在与家人短暂的告别后便携带插管设备进入了应急离病房。患者有肥胖、困难气道及呼吸睡眠暂停等多种不利因素,同时还要穿着三级防护,佩戴正压呼吸器进行操作,面对着高难度的任务赵宇新没有退却,经过细致的准备终于在4月8日下午完成了气管插管工作,并顺利对接有创呼吸机,操作完成后在场的几十名医护人员不禁鼓起了掌声,而赵宇新全身已经被汗水湿透,坚定、自信是对她最好的评价。赵国强,医院内五科主治医师,4月2日进入重症医疗团队,连续工作了38天,先后经历了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外出CT检查、俯卧位通气、拔管等一系列的治疗。平日里的他话不多,当张硕副院长征求他愿不愿意继续留下的时候,他只说了一个字“能”。在团队里他不仅参与了危重症患者的日常病情管理,还要负责另一名重症患者的全程治疗。医院的重症医师团队不熟悉我院信息系统的使用,赵国强医师耐心地帮助兄弟团队熟悉系统。应急隔离病房工作期间,赵国强医师不论几点收到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回复,即使夜班结束他依然继续留再科室里工作。进入隔离期休整的赵国强医师最开心的事就是7个月的儿子会爬了。忙于工作的赵国强医师没有留下一张单人照片,只有一张为患者调整房间进行终末消毒时的照片里看到了他的身影。白永平,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3月25日紧急召入应急隔离病房,3月30日起参加危重症患者特护治疗,连续工作了47天,他是医院在应急隔离病房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也是重症医疗团队成立以后唯一一个在重症医疗团队里连续工作8小时的人。4月8日在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刚刚脱下防护服的他,简单的吃了一桶方便面便再次穿上防护进入应急隔离病房,气管插管结束后的他离开病房时已经站都站不稳了。4月9日,在知悉要为危重症患者外出CT检查时,他再次披挂上阵加入团队,当同事们在他背后写上“地球最棒”四个字时,所有在场的医务人员都认为他是当之无愧。李宏图,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3月30日进入应急隔离病房参加危重症患者特护治疗,连续工作了40天。4月8日患者气管插管时他是当班护士,第二天又主动参加了患者的CT外出检查工作。平日里李宏图护士爱说爱笑,在重症病房工作时经常主动与患者沟通,舒缓患者的心里负担,每天患者镇静评估醒来时都要找李宏图聊聊天。工作中的李宏图护士把患者当成亲人看待,每天默默的期盼患者能早日康复。刘娜,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3月30日进入应急隔离病房,连续工作了40天,是整个重症救治团队里工作时间最长的女性,刚刚进入应急隔离病房便连续工作了近40小时。应急隔离病房工作期间刘娜护士不仅需要照顾患者,还要协助护士长制定患者的重症护理计划,并逐项落实。4月1日凌晨,外表柔弱说话轻柔的她,却独自在污染区完成了第一个单人的0-4夜班。刘娜护士的爱人将在下一批应急梯队进入应急隔离病房,家里的孩子只能托付给老人们照料,但她没有选择下梯队,而是坚定的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留下来继续开展重症护理工作。宫海波,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4月16日进入应急隔离病房,连续工作了25天,体重只有94斤的她是团队里最瘦的,但却有女汉子一样的性格。处理医嘱、配药、递送物品、协调进行医护沟通,工作起来向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一样,冲进休息室用2分钟吃完一碗泡面就继续跑去工作,让团队里的其他的男同志都目瞪口呆。进入重症病房的她,仍然保持着这样的节奏,记录生命体征、口腔护理、吸痰、翻身,4小时工作一转眼就过去了,每天只有回到宿舍和儿子视频的时候她才能真正放下女汉子的面具。周丽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4月16日进入重症救治团队,连续工作了25天。她脸上总是挂着洋溢快乐的微笑,每当患者从镇静中醒来时,她都会轻声的对患者说:“徐阿姨,昨天拍的胸片出结果了,肺部吸收不错,加油。徐阿姨,血气分析指标也比之前好多了,我们一起加油,你一定是最棒的……”。当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想要吃饭的时候,是周丽霞护士一点一点喂到患者嘴里。平日里说话不多的周丽霞护士每次和患者沟通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李素,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4月16日进入重症病房,连续工作了25天。93年出生的她是重症医疗团队里年龄最小,在大多数人眼里她还是一个需要家人照顾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在重症病房里一样承担着患者的生活护理工作,清理排泄物是每天工作的必修课。年龄虽小但工作不甘落后的她,在搬运液体时扭伤了左臂,至今左臂还不能完全伸直,但她并没有因伤退缩,而是继续坚守岗位。在李素护士进入隔离休整一周后,周围的同事才知道她扭伤的情况,她说出去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骨科大夫给自己检查一下。在这些英雄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无闻支持他们工作的人,总务科、器械科、药剂科不分昼夜的采购和调集药品、耗材和必须品,各个梯队中消杀、医技、护理人员默默的进行支持工作,医院为了救治危重症患者不但将新采购的血气分析仪、血常规仪、生化仪、化学发光仪、三通纤维镜、离子分析仪源源不断的调入应急隔离病房,甚至将细菌实验室的全部设备搬迁到应急隔离病房来开展工作。高飞、王芙蓉、黄巧巧、徐利刚、南海亮、岳东、袁瑞、包小波、白宇珍、张秀丽、高旭勇还有好多人的名字,这些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重症医疗团队名单里,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这名危重患者的救治付出自己的努力,这就是医院,一个有着抗击非典、甲流、援助汶川等光荣历史的团队、一个全心全意为患者付出一切的团队,一个不断践行医务人员使命与职责的团队。

丨审:高飞徐丽刚

丨图:张硕

丨文:张硕王超然

丨编:王超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m.com/rq/10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