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检验科郭绪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WHO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自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冠肺炎以来,感染患者例数迅速上升,感染范围波及全国和多个国家和地区[1],而重庆万州与湖北利川接壤,成了必然的重灾区。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致病性COVID-19),看着每天蹭蹭上升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极度匮乏的防护物资,使医务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
我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经历过年的SARS,只是当时的SARS只局限在广州,但知道高致病性微生物的传染性强,致死率高,而COVID-19,与SARS高度同源,又主要是呼吸道和接触传播,那么传播速度一定很快,而且专家也证实了人传染人,弦也绷得很紧。
检验科在这次疫情当中也变成了一线医务人员,从武汉1月22日宣布封城,重庆也在1月23日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一级响应,门诊发热患者逐渐增多,尤其从武汉回来的。对检验科来说血常规和超敏是必查项目,恰逢春节,轮休,正巧1月24日我值班,一个接一个的门诊患者让我目不暇接,但我强打精神,认真做好每份标本。真正让我身心疲惫的,是遇到了一位从武汉归来的万州籍患者唐某。记得该患者大约下午3点来查血常规,来时急性病容,明显的呼吸急促,感觉其全身无力,询问有基础性疾病——哮喘,无武汉旅行史(后来知道隐瞒武汉史)。第一次血常规结果WBC:16.73x,NEU(中性粒细胞)14.64,LYM1.04,与医生的诊断急性肺炎似乎吻合,大约下午7点左右,唐某的血标本又送来了,第二次血常规WBC总数17.90x,NEU16.29,LYM0.50,NEU/LYM32.58,淋巴细胞绝对值进行性降低,第二次同时还查了肝、肾功能、心酶谱、凝血等,所有指标均异常升高,肌酐危级值,明显的多器官损伤,伴感染,超敏ng/mL,PCT0.45ng/mL,结合流行病学,和各实验室检测结果,唐某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一版的危重型较符合,果然第二次报告发出不到1小时,患者呼吸停止,无生命迹象,从门诊就诊到死亡,不到5个小时,抢救专家也感觉前所未见。太可怕了,而且后来听说死者是从武汉回来的,这时我有点紧张了,因第一次给唐某抽血时他没带口罩,我还低头跟他交流过!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害怕,感觉胸闷,呼吸急促,无法入睡。第二天早上得知死者的鼻咽拭子核酸为阴性。虽然死者核酸阴性,可我的症状还是没有一点缓解,众所周知核酸阴性的原因很多(重症,危重症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相对于上呼吸道标本更可能成阳性[2])。由于患者已经死亡,最终以疑似病例上报。下夜班后,回到家中,依然胸闷气促,并且没有食欲。奇怪,我下班时查了血常规,做了心电图均正常。难道是我心理有问题了?还是累了没休息好?昨天白天上班一切正常,就晚上才开始胸闷气促,我不相信这么快感染了新冠肺炎,料定我患上了新冠恐惧症,我必须采取措施克服新魔,才能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下面是我克服新冠恐惧心理,一周后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一些经验:1、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新冠肺炎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恐惧心理: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充分了解疫情的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具有包膜的单股RNA病毒,对热敏感(56℃,30min)、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最新的研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可能与蝙蝠有关,存在中间宿主,可能是穿山甲,目前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流行[3]。目前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COVID-19的潜伏期1-14d,多为3-7d。新冠病毒病毒体外存活时间可长达5d,对低温不敏感等特性均为防控工作增加难度[4]。COVID-19可经人与人传播,所有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预后较差。目前传播途径主要包括:①呼吸道飞沫传播;②密切接触传播;③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④粪-口传播途径,由于在粪便和尿液中分类到活的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5]。2、认真分析并做必要检查:有了上述新冠知识的普及,我认真分析自己没有去过疫区(1月24号前),也没有与疫区来的人密切接触过,只与死亡的疑似病人有过短暂的语言交流和采血接触,而且戴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隔离服,双层医用手套,标本无破损和溢出,也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进行标本检测和处理,科室建筑也是按照行业标准设计;房子宽敞,通风,不存在长时间暴露在封闭的高浓度的气溶胶里;也进行了严格的手卫生,和消洒处理;血常规完全正常,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再做了CT也无异常;我除了呼吸急促、胸闷外,其它无明显异常,且白天工作身体无异样,因此断定,疑似病人的突然死亡让我产生了极度的心理恐惧。3、想办法克服恐惧心理,让气场足够强大,提升自身免疫力是关键:心病还要心药医。由于新冠肺炎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历史上从没有有发生过的一种新型传染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也没有疫苗。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来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预后较差(自己中青年,也无基础疾病,心理宽慰不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也提到了免疫治疗,如果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足够强大,就不会感染新冠,即使感染了,症状也很轻,最近报道的多例无症状核酸阳性感染者,也充分说明了加强自身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于是我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的自身免疫功能: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恢复动力:每天走路1小时,初期由于胸闷气促,步伐很慢,按照自己的承受力逐步增强,每天按时做一些提升肺部功能的锻炼,并借鉴网络上的4S呼吸康复训练法[6],进行全身运动、呼吸肌肉锻炼、咳嗽能力锻炼、心理教育的学习等,加快呼吸系统的恢复。另外适当做提肛和收缩腹肌动作,提高腹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消化功能。特别提醒医务工作者,由于长期佩戴口罩,和穿戴防护服,呼吸已经不通畅了,疫情期间,尽可能宽松解带,有利于缓解胸闷气促。每天营养均衡:新鲜蔬菜、水果、精瘦肉、牛奶、豆类等按比例配搭,食用煮熟类食物。有文章指出,在新冠肺炎流行、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消耗的当下,更应该高度重视营养治疗的核心和基础作用,把营养状况作为基本生命体征[7]。一定要注意保暖:冬天流感高发季,室内外温差大,一定严防感冒。新冠初期也有少数人有类似感冒症状,鼻塞,打喷嚏,乏力等症状,要引起高度重视。我冬天坚持中药泡脚从不间断,很少感冒,而且今年还经常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姜兴鹏团队研发的无创性随身灸,预防感冒和增强免疫力效果显著,在新冠爆发期间随身灸也已广医院,医院,反馈效果很好。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身体得以修复的关键,睡眠不好,精神状态差,进一步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由于对COVID-19的传染特点与新冠肺炎防控效果难以确切的预知,包括医患在内的人员已出现精神高度紧张、恐慌、失眠、无助等,可能诱发各种精神症状[8],为保障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适当给与精神药物对有效控制包括失眠在内的精神症状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因为焦虑、恐惧,不能入眠,并且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氯硝西泮,一周后胸闷,呼吸急促症状消失了,睡眠质量得到很大提高。4、严格贯彻执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号召:不聚会,不走亲访友,必须出门时,在公共场所,全程佩戴防护口罩,少说话,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物品和部位;留意周围人员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并尽可能保持1.5米远的距离;回到家里也是严格手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外套悬挂于室外通风处,对鞋子进屋前进行消毒处理;严格分餐制,不能公用碗筷及洗漱用品,尽量一个人待一个房间。5、避免长时间过渡